当前位置

首页 > 字体知识 >

王羲之学书

时间: 2021-11-06 16:13

东晋的王羲之,七岁时就拿手书法。他十二岁时,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的《笔说》藏在父亲枕头中,便偷来阅读(或便偷偷地阅读)。父亲说:"你从哪里偷来我珍藏的书"?王羲之笑着不答复。母亲说:"想要看你用笔法"。父亲见他还小,怕他不能领悟到书中的奥秘,对王羲之说:"等你长大成人,我(再把)它教授你"。王羲之跪着恳求说:"假使比及我成人(你再把它教授给我的话),恐怕就阻扰了我的才调"。父亲很快乐,所以就把书教授给他。不满一月,(王羲之的)书法就大有出息。(原文见《王羲之学书》)

 

基本信息

著作名称

《王羲之学书》

 

创造时代

 

著作出处

《书断》

 

文学体裁

文言文

 

作者

张怀瓘

 

目录

1简介

2人物简介

3笔法诀

4出处成语

折叠修改本段简介

选自张怀瓘《书断·王羲之》

 

王羲之 画像

王羲之 画像

 

折叠原文1

晋王羲之,七岁善书。年十二,见前代《笔说》于其父枕中,窃而读之。父曰:"尔何来窃吾秘?"羲之笑而不答。母曰:"欲看尔用笔法。"父见其少,曰:"待尔成人,吾授之。"羲之拜请:"使待成人,恐蔽儿之才也。"父喜,遂与之。不盈月,书便大进。卫夫人见,语太常王策曰:"此儿必见《用笔诀》,近见其书,便有老成之智。"流涕曰:"此子必蔽吾名!"

 

 

译文

 

晋代王羲之,七岁就拿手书法,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《笔说》,就偷来读。父亲(发现后)问:"你为什么偷我秘籍?"王羲之笑而不答。母亲说:"他想看你用笔的办法。"父亲见他小,就对王羲之说:"等你长大成人后,我教授给你。"王羲之诚恳的恳求父亲:"现在就给我用吧。假使比及我成人,恐怕会沉没年少的才调。"父亲很快乐,所以就给了他。不到一个月,书法便大有出息。

 

折叠原文2

晋王羲之,字逸少,旷子也。七岁善书,十二见前代《笔说》于其父枕中,窃而读之。父曰:"尔何来窃吾所秘?"羲之笑而不答。母曰:"尔看用笔法。"父见其小,恐不能秘之,语羲之曰:"待尔成人,吾授也。"羲之拜请:"今而用之,使待成人,恐蔽儿之幼令也。"父喜,遂与之。不盈期月,书便大进。

 

卫夫人见,语太常王策曰:"此儿必见用笔诀,近见其书,便有老成之智。"涕流曰:"此子必蔽吾名!"

 

晋帝时祭北郊,更祝版,工人削之,笔鞭辟入里。

 

三十三书《兰亭序》。三十七书《黄庭经》。书讫,空中有语:"卿书感我,而况人乎!吾是露台丈人。"自言真胜钟繇。羲之书多不一体。

 

译文

 

晋朝王羲之,字逸少,是王旷的儿子,七岁时就拿手书法。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谈论书法的书,便偷偷地拿来读,父亲说:"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?"王羲之笑着却不答复。母亲说:"他在看你运笔的办法。"父亲量着他年龄小,恐怕不能保存秘密,告知王羲之说:"等你长大成人,我再把它教给你。"王羲之跪拜恳求说:"现在就把书给我吧,假使比及我成人再看,就耽误了孩儿年少时的好才调。"父亲很快乐,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。

 

卫夫人知道后,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:"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的窍门,最近看见他的书法,就已老成大器。"王策流着眼泪说:"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蔽(此指超过而使"我"的名声被掩盖了)我的名声。"

 

晋帝时,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,更换祝版时,工人削去他的字,进入木板三分。

 

(王羲之)三十三岁时作了《兰亭序》。三十七岁时写了《黄庭经》。写完后,空中有人语说:"卿的书法都感动我,而况是人呢?我是露台丈人,自称真胜钟繇。"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。

 

折叠注释

善:拿手,长于。

 

旷:王旷,王羲之之父

 

笔说:论书法的书

 

窃:偷偷地

 

请:恳求

 

与:给予

 

少:小

 

书:书法

 

幼令:年少时的美好才调

 

祝版:指书写祝文的木版,祭祀时所用。

 

秘①:秘藏的论书法的书

 

秘②:保存秘密

 

授:教,传给,教授

 

蔽:阻碍,耽误

 

盈:满

 

卫夫人:东晋女书法家。相传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。

 

此儿必见用笔诀,近见其书,便有老成之智: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的窍门,看见他的书法,就已 老成大器。

 

尔:你

 

更:改换

 

语:告知

 

祝版:祭神的木板

 

折叠修改本段人物简介

卫夫人:卫夫人,名铄,字茂猗(公元242-349年),河东安邑(今山西夏县北)人,是晋代闻名书法家。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,世称卫夫人。卫氏宗族世代工书,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。卫夫人师承钟繇,妙传其法。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,卫夫人是"书圣"的启蒙教师。

 

王羲之(约321-379)

 

字逸少,东晋琅琊临沂人。他的宗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。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。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,曾倡议晋室渡江,于江左称制,树立东晋王朝。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,是东晋的丞相。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。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,炽盛隆贵。

 

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,一出仕便为秘书郎,后为庾亮的参军,再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最终做到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。所以人们又称他为"王右军"。

 

王羲之为人坦率,不拘礼节,从小就不慕荣利。《世说新语》里载有王羲之"坦腹东床"的美谈。

 

折叠书断

我国唐代品鉴、谈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。张怀瓘著。张怀瓘,书画理论家。活动于开元时,海陵(今江苏省泰州市)人。曾官鄂州司马,开元中任翰林院供奉。工书,拿手真、行、小篆、八分。著有《书议》1卷,品评真、行、章、草4体及各家的等第,并兼论各种书体的作法;《书估》1卷,评价书法的价值;《书断》3卷。此外尚著有《文字论》、《六体书论》、《论用笔十法》、《玉堂禁经》、《评书药石论》等,均为书法理论著作。又著有《画断》,是谈论绘画的著作,已佚。

 

《书断》上卷叙说古文、大篆、籀文、小篆、八分、隶书、章草、行书、飞白、草书等10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概况,每体都有一编赞,实际上是比较系统地论说字体的发展变化的前史。中卷和下卷走神、妙、能三品,每品又各以书体分论。神品25人(除各体重复外,得12人),妙品98人(除各体重复外,得39人),能品107人(除各体重复外,得35人)。前列名字,后为小传,传中又附录38人。各品诸小传以时代为次序,全书最终有《总评》一篇,创稿于开元甲子(724),脱稿于丁卯(727)。诸传援引繁博,资料丰厚,自谓"不虚美,不隐恶,近乎马迁(司马迁)之书也",可见作者编撰态度是比较严厉的。唐张彦远修改《法书要录》,编录这部书的全文,可见此书在唐代已得到重视。近人余绍宋《书画书录解题》谓此书援引繁博,颇多佚闻,其谈论亦极有斟酌。

 

折叠著作

王羲之代表著作有:楷书《黄庭经》、《乐毅论》、草书《十七帖》、行书《姨母帖》、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丧乱帖》、《兰亭集序》、《初月帖》等。其间,《兰亭集序》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,被誉作"天下第一行书"。王兼善隶、草、楷、行各体,精研体势,心摹手追,广采众长,备精诸体,冶于一炉,摆脱了汉魏笔风,独树一帜,影响深远。其书法平缓天然,笔势委婉含蓄,遒美健秀,世人常用曹植的《洛神赋》中:"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,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似乎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。"一句来赞许王羲之的书法之美。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分苦练书法,日久,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。后人评曰:"飘若游云,矫若惊龙"、"龙跳天门,虎卧凰阁"、"天质天然,丰神盖代",被后人称为"书圣"。有关于他的成语有:鞭辟入里、东床快婿、一字千金

 

折叠修改本段笔法诀

夫欲书之时,当收视反听,绝虑凝神,心正气和,则契于玄妙。心神不正,字则攲斜;志气不和,书必推翻。其道同鲁庙之器,虚则攲,满则覆,中则正。正者,冲和之谓也。

 

大略腕竖则锋正。锋正则四面势全。次实指,指实则节力均平。次虚掌,掌虚则运用便易。

 

为点必收,贵紧而重。

 

为画必勒,贵涩而迟。

 

为撇必掠,贵险而劲。

 

为竖必努,贵战而雄。

 

为戈必润,贵迟疑而右顾。

 

为环必郁,贵蹙锋而总转。为波必磔,贵三折而遣毫。

 

侧不得平其笔。

 

勒不得卧其笔,须笔锋先行。

 

努不宜直,直则失力。

 

趯须存其笔锋,取得权势而出。

 

策须仰策而收。

 

掠须笔锋左出而利。

 

啄须卧笔而疾掩。

 

磔须战笔发外,满意徐乃出之。

 

夫点要作棱角,忌于圆平,贵于通变。

 

合策处策,"年"字是也。

 

合勒处勒,"士"字是也。

 

凡横画并仰上覆收,"土"字是也。

 

三须解磔,上平、中仰、下覆,"春"、"主"字是也。凡三画悉用之。

 

合掠即掠,"户"字是也。

 

"口"乃"形"、"影"字右边,不行一向为之,须背下撇之。

 

"艾"须上磔扭锋,下磔放出,不行双出。

 

"多"字四撇,一缩、二少缩、三亦缩、四须出锋。巧在乎躏砾,则古秀而意深;拙在乎轻浮,则薄俗而直置。采摭箐葩,芟剃芜秽,庶近乎笔墨。脱专执自贤,缺于师授,则众病蜂起,衡鉴徒悬于暗矣。

本页标题:王羲之学书

本页地址:http://www.mybbdy.com/zitizhishi/826.html

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,谢谢!本站部分文章转自网络整理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信息,请联系我们删除!